老屋
前不久,又回了躺老家,這次沒有過多停留,但也花時間看了下“老屋”。
我對老屋的記憶根深蒂固。過往許多年里,關(guān)于老屋的那一段歲月時常浮現(xiàn)在我的腦海里,每次回老家,也都會去瞧上一眼。
攀上鐵道旁的幾步梯子,路過一戶人家,就看到一個L型構(gòu)造的房子,門前一塊敞亮的壩子,那便是我家的老屋。
這里坐落著二三十戶人家,都是在山坡上,從遠處看,層次分明,排布有序。同時這里還是以前的“菜蔬隊”,除了房子,全是菜地。所謂牡丹雖好終須綠葉襯托,坐落在菜園間的老屋顯得十分溫馨,老家自是帶著一股綠色天然。
老屋是由磚墻搭配著木料建成的,聽母親說,那是幾經(jīng)修葺的結(jié)果。一旁的廚房顯得有些雜亂,有窖藏的紅薯,有生火用的木柴,還有一口讓人記憶猶新的大鐵鍋。這口鍋是外婆單獨為她的豬兒們熬制食物的地方,幺舅割的豬草就是在這里完成加工,然后被送到一旁的豬圈和雞圈,每每到了飯點,家禽都會顯得格外興奮,豬兒搶食的聲音也會在山谷間此起彼伏。
主屋里是一張很舊很舊的四角桌,吃飯又或是大人們議事都會選擇在這里。旁邊漆黑的過道往里,就是幾間臥室,其中一間還被木板隔出一個二層樓閣來,以前人多的時候用來住人,后來基本空著,又或是存放些雜物。正門有個很高很高的門檻,被絆倒的經(jīng)歷仍歷歷在目,我體驗過,弟弟妹妹們體驗過,后來,我的孩子也體驗過。
“后山”是我們孩童的樂園,說是后山,其實就是老屋背后的田坎,捉蜻蜓,逗螞蟻,追蝴蝶,挖蚯蚓,能玩的項目很多,稍不注意就會在這里逗留上一整天。外婆和母親則會在院壩里剝玉米,清理蔬菜,翻曬豆子。
一到傍晚,大人們會搬上藤椅,躺平在星光之下,手搖著蒲扇,沒有手機的桎梏,或閉目養(yǎng)神,或閑聊半晌,帶著鋤荷而歸的輕松,盡情享受時光。好說不說,那時候的星星清晰明亮,誘人得緊,小孩們就無所忌憚地沐浴在星空之下,哼著“一閃一閃亮晶晶”,嬉戲打鬧。那時,沒有花露水的呵護,同樣不懼蚊蟲的叮咬。
時間仿佛已過了很久。隨著時代的變遷,鎮(zhèn)上對老礦區(qū)進行了拆遷,如今的“老屋”,就連那最后的“破損”都已不再,早已成為一塊棄地。后來,外婆不知從哪里叫人拉來了幾方土,所幸就在老屋的地基上種上各種蔬菜,每次回到老家,都會去看上一眼,小時候的思緒也會再次被喚醒,一切都還是清晰依然,那時候的人,那時候的事,那時候的點點滴滴,都栩栩如生。
幾十年間,或許,生活的變遷與我們的愿想十分貼切,或許,人們也都在追尋詩和遠方,但在我眼里,從始至終,炊煙升起的地方才能算是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