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節(jié)時
? ? 隨著時間的流逝,日月的輪回,節(jié)日的腳步漸漸走近,爆竹的火藥味彌漫著整個天空,大街上人流熙熙攘攘,來去匆匆,個個忙著采購年貨,置辦吃喝,人人臉上綻放出燦爛的笑容,街道兩旁擺滿了琳瑯滿目、五光十色的商品,小商小販的叫賣聲和吆喝聲接連不斷,此起彼伏。地上花花綠綠的年畫、鮮紅的春聯、美麗的窗花、空中掛著大大小小的紅燈籠以及歡快熱鬧的迎春場面,這五彩繽紛的畫面為即將到來的春節(jié)營造出一派濃濃的年味和喜悅的氛圍。滄桑巨變、歲月如流,從15歲就離開鄉(xiāng)村,在城鎮(zhèn)過慣了喧囂浮躁生活的我,雖然感覺到現在在物質生活上比較豐富,但與小時候在鄉(xiāng)村過年比起來,在精神生活方面卻總是倍感乏味,固然有年齡階段的影響,似乎少了一些傳統的東西,總覺得心里空蕩蕩的。這不,又是一年新春佳節(jié)要到了,不油然地勾起了我對鄉(xiāng)村過年時的美好記憶和難忘的情景。
記憶中的鄉(xiāng)年是那么歡暢淋漓、無憂無慮、無拘無束,令人魂牽夢縈且揮之不去。伴隨著歲月的流逝,童年生活的遠去,使我深深感覺到如今的年味淡了,傳統的風俗習慣也漸漸被人們不經意間略去了,回想少小時候,在鄉(xiāng)村里過年的喜悅那才讓人興奮呢!
不是嗎?數星星,盼月亮,經過春種、夏鋤、秋收、冬藏,農民們一年四季忙里忙外,從沒有消閑的時候,惟獨到了年末歲尾,才有那么一點點的空余時間,來慢慢地、細細地、甜甜地品味咀嚼收獲的喜悅。因為春節(jié)是我們中華民族最盛大隆重的傳統節(jié)日,它象征著收獲、快樂、喜慶、品嘗、放松、休息、團聚、盡孝、親情交融、合家歡樂,表現出人們一種對故土與根祖的深深愛戀情結,其中蘊含著一股強大的精神和情感的力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民族親和力與凝聚力的象征,而鄉(xiāng)村的年節(jié)是很長、很長的,從農歷十一月初忙碌開,一直持續(xù)到來年正月盡,好像是一場沒有受到外物干擾的甜甜美夢的永遠延續(xù)。大家為年貨而奔,為年飯而忙,為年節(jié)而備??擅Φ幂p松、忙得高興、忙得舒心。鄉(xiāng)村老百姓一年四季都在莊稼地里辛勤勞作,很少有坐下來休息的功夫,只有春節(jié)期間才是屬于他們一年四季小憩的驛站,春種夏除秋收用心血與汗水換來的果實也只有在春節(jié)才有空閑時間細細的品味、咀嚼、享受。
記憶深處,小時候在鄉(xiāng)村過年,那是無比興奮和愜意的事情。與辛勤勞作一年的大人們共同分享豐收的喜悅,是留在腦海里最為美好而難忘的回憶。每當進入農歷十一月初,年節(jié)的氣息就不知不覺地來到了身邊。家家戶戶都為過年忙個不亦樂乎,年味也一天似比一天濃了,年歡也一天似比一天漲了,年興也一天似比一天高了。記得從農歷十一月初一開始,年邁多病的老母親不顧一身殘病,喘著粗氣就開始做年糕、備年飯,先是殺羊、宰豬,但肉是一口也舍不得吃,只有等在外工作的哥哥、姐姐在臘月下旬放假回家過年時才能一齊品嘗。那時把剔骨后的凈肉與骨頭全部泥凍到院墻底下的大石墩里,只把豬羊血炒些土豆絲給我和小姐姐吃一頓莜面餃子解饞。然后母親每天又用蒸籠蒸出一籠籠金燦燦、香噴噴的豆沙餡玉米面窩窩,用火蓋烙出一盤盤香甜可口的玉米面灘餅兒,待放在屋外南墻頭上,凍到午夜后再放回堂屋大甕里。這樣,我和小姐姐每天放學后就可以吃到甜甜的豆沙餡玉米面凍“佳肴”,那時農村人很窮,所謂的香甜也就是二分錢買一小包糖精,用水拌到發(fā)酵后的玉米面里制成的小食品。接著,母親每天起早貪黑,頗有耐心地蒸白炒面卷子(莜麥掏水后不用鍋焙炒生磨的面做的一種食品),炸玉米面三道子、炸玉米面麻花兒,并蒸少許的饅頭(農業(yè)社時每人半斤小麥)、炸大豆等。不知不覺就進入臘月里,母親就更忙乎了,但為了孩子們能吃上一年里少有的好吃的,再忙再累母親也是心甘情愿、心花怒放的。母親起五今睡半夜,但從來沒聽到母親叫一聲苦、喊一聲累,滿是皺紋的臉上永遠綻放著幸福的笑容,當時雖是少小無知的我,也一眼便可看出母親因勞累過度而引發(fā)的哮喘,使她多么難受,多么痛苦,多么疲倦。看到母親發(fā)白的面頰、紫黑的嘴唇、緊促的呼吸、上下點動的白發(fā)蒼首,我的心真是好難過呀!可母親一生那剛強的性格,永遠不會在病魔面前低頭,如果說今天我能夠在工作中仍然保持著一種吃苦耐勞和無私奉獻的精神,那完全是繼承了母親的這種優(yōu)良品格。隨著春節(jié)的臨近,母親又是炸油糕,又是炸丸子,又是燒肉,到臘月二十,經過一個半月多的操勞繁忙,母親已做出整整兩大瓷熟食,眼看母親快要累到了,但她老卻一直堅持著、堅持著,直到把所有的吃食全部準備妥當,才肯坐下來稍事休息一下。從臘月二十一開始,父親就開始到五華里外的鄰村供銷社買水果糖、買大小炮、買糊窗用的紅綠紙以及窗花兒等。正所謂俗話說:“二十三泥灶火送舊神,二十四打掃家粉刷墻,二十五糊花窗,二十六去祭祖,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寫對聯,二十九燉大肉,年三十合家團聚吃餃子”。
母親永不疲倦的精神和堅強的性格,令我終生受益匪淺,眼前有多少營生,似乎全部做完心里才會感到安心踏實,那時母親常說:“大盡(大月)小盡(小月)二十九盡,啥事情都得往前趕不要往后推”。母親就是這樣性急。年三十或二十九就到了春節(jié)的高潮,也就是過年這一天,我就早早起床,幫父親把自家院落從里到外打掃得干干凈凈,再把春聯貼得端端正正,然后就能迫不及待地穿上母親親手做好的新衣服,跑到街上與全村的小孩子們比誰穿得衣服新,誰做得衣服好。那時沒有錢買衣服,全身穿戴都是由母親在冬天夜深人靜后,在小油燈下一針一線密密麻麻縫制出來的,全村男孩子都穿藍布綿襖和綿褲,女孩子都穿花布綿襖和綿褲,男孩子戴羊皮帽,穿家做牛鼻鼻鞋,女孩子圍紅頭巾,穿家做條絨籃籃鞋,這些穿戴已使我們這些鄉(xiāng)下的孩子高興得不得了了,可以說年在很大程度上是為孩子們過的?,F在年齡比較大了,總覺得年味淡了,某種意義上講有許多生理變化的原因。孩子們穿得又鮮又艷,高興得又蹦又跳,整個小山村籠罩在一片歡呼雀躍的海洋里。家家戶戶窗欞上紅紅的對聯和院里傳出的說笑聲,爆竹聲,又把小山村包圍在一派豐收喜悅、團結祥和的氛圍之中。到中午時分,母親已給我們燉出一大鍋豬羊肉和排骨,一家人圍坐在熱炕頭邊吃肉啃骨頭,邊敘舊話新拉家常,滿屋子笑語聲聲,肉味飄香,一年里最幸福的良辰就在這時歡度,一年里最美的佳肴就在這個日子飽食,看到我們兄弟姐妹個個吃的頭水汗浸、滿嘴溢香,父母親更是樂開了懷,還一個勁兒不停地往我們碗里夾肉,只怕吃不好,俗話說:“十指連心,兒女是父母心頭肉”、“孩兒吃上娘高興”,這話一點兒不假,點點滴滴的疼愛卻真真切切地體現了父母對孩子的一片愛心。午飯后,母親拌餃餡和面,父親搟餃皮,姐姐哥哥包餃子,一個下午就包出滿滿的三大楄肉餃子,玩痛快了的我傍晚回到家,母親再將熱氣騰騰的餃子端上炕,全家人就聚在一起繼續(xù)邊吃邊談,喜悅的心情真是無法形容。吃罷晚飯,就要掛燈籠,那時村里沒有電燈,春節(jié)的燈籠全是自己做的,先用一個小墨水瓶在其蓋子上錐一個小孔,然后用薄鐵皮卷一個細管,在管里穿一根棉花燈捻,再在瓶里倒上煤油點燃,放在一個木制的燈座里,外面套上用細鐵絲擰成的燈罩,用麻紙糊好,四面貼上剪紙做成的十二生肖,這樣就把一個美觀漂亮的燈籠算做好了,再把自制做成的漂亮的燈籠掛在院子中央,從年三十晚上七點上燈,直到次日即春節(jié)早上太陽出山才熄滅。整夜里,歡笑聲、爆竹聲響徹了村莊里每一個角落,家家戶戶院里燈火通明,紅光映照,全村沸騰在一片歡樂的節(jié)日里。上燈后到午夜,全家人還要坐在一起吃夜宵,除炒菜外,主食還以餃子為主,而夜宵的餃子里包幾枚嶄新的硬幣,一般全家有幾口人就包幾枚硬幣,如果誰吃出來,預示來年吉祥順利,事事如意。那時,記得總是母親吃出的硬幣最多,我吃不出就哭鬧,母親說年夜不敢哭叫,只好從吃出的硬幣中偷偷夾一枚,再悄悄插進餃子里,把這個“餃子”夾到我的碗里,算我“吃”出來的,我也就破泣為笑了。?
吃罷年夜餃子,村里的小孩都出來玩耍,一夜都不睡覺,俗稱“守夜”或“熬年”,人們東家進,西家出,孩子們口袋里都裝著糖塊和瓜子,但誰也舍不得吃。鄉(xiāng)下人憨厚實在,直言快語,不像城里人家家院墻老高、樓門緊閉,農村人家一般沒有高高的院墻,晚上也不關大門,大人小孩可以隨進隨出,到誰家主人總是笑臉相迎,熱情周到,從沒有城里人的矜持、做作和多慮,到誰家進門就上炕,想說想玩由你,打撲克、下象棋、說笑話、啦家長、話年景、敘親情。而孩子們三個一伙、五個一簇,捉迷藏、放鞭炮、玩燈仗,不管進誰家也總像是回到自己家一樣隨便,想吃啥自己取,自己拿,主人絕不小氣吝嗇,全村人親如一家,那個熱乎勁兒在城里恐怕是很難體會和想象得到的。還不是嗎!家家炕桌上都是大塊的肉、大碗的茶、大杯的酒、大盤的糖,任你吃、任你喝,特別是孩子們一年里很少見到的水果糖在年夜盡可享用,吃在嘴里,甜在心里,真是其樂融融,其情切切。淘氣的孩子們在家里是呆不住的,總是在外面到處“響炮”,記得很清楚,有一年午夜十二點,我和村里的四狗、八虎幾個頑皮孩子點了一根小火棍,拿著一串小鞭炮,偷偷溜到五保戶劉老舅爺院里,把點燃的那串小鞭炮放到老人家窗洞里,聽到屋里一陣噼噼啪啪的爆響和老人的“斥責”聲后,我們卻早已跑出院外,藏到隱蔽的地方笑做一團了。
到凌晨五點鐘左右,就到了一天中最莊嚴的“接神”時刻,大人們總是叮囑孩子們這時不能大聲說話、嬉戲,哭鬧更是萬萬不允許的。那時,村里交通不便,家庭經濟收入又微薄,買不起炭,每家每戶所謂的旺火是用胡麻柴捆好后點燃的。當熊熊的旺火燃起后,母親就忙著用火鏟從旺火堆上取些火燼送回家里的灶火,接續(xù)火炕里的火苗,暗示新一年光景紅火不斷,天年風調雨順、莊稼五谷豐登、大小牲口六畜興旺。接著還要把早已準備好的花兒饃饃烤在旺火上,然后讓我們全家孩子每人吃一口,條件好的人家還要吃翻身烙餅子,預示來年翻身發(fā)大財,然后在院中央放一陣小鞭炮和“二踢腳”,表示隆重迎接“灶王爺”即“新神”降臨人間,送來幸福、吉祥和安康。當初一早上全家人吃過團圓餃子后,上午大人們走親串戚,孩子們則由父母領著挨門逐戶給長輩拜年,收壓歲錢。
正月初一至初五,人們都在自己家好吃好喝,盡情享受,從初六開始,全村人互相請吃、吃請,母親常說:“人心是換的,天地是轉的”。按男女長幼、親疏遠近,分批請吃,先請男客,再請女客,后請孩子,尊卑上下,老幼大小,都有嚴格的輩分講究和規(guī)矩。那個時代最好的吃食就是用豆角、粉條、土豆片做的大燴菜,上蓋一層紅燒肥豬肉,當主人把滿滿一盤大燴菜端上桌面后,親朋好友圍坐在熱炕上吃中敘、敘中吃,在快樂之中增進了親情和友情,從而不斷鞏固代代相傳的團結和諧的良好村風。然后,家家戶戶還要請村里的赤腳醫(yī)生和牛羊倌吃“百家飯”。正月十五前后,村里還要鬧玩藝兒,踢秧歌,唱大戲。全村人就是這樣友愛、關心、幫助、體貼、和睦相處,充分體現了山村民風淳樸、人心厚道與和諧友愛的優(yōu)良傳統,就這樣春節(jié)一直持續(xù)到正月二十后才近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