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里的嗩吶聲
記憶里的嗩吶聲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陜北人,骨子里的陜北腔和臉蛋上的高原紅成為我獨特的標志,不管走到哪里只要一開口說話,就會被識別。我童年的記憶里聽到最多的樂器聲就是悠長、高亢、穿透力極強的嗩吶聲……
“嗩吶”可以說是許多陜北農村人走出大山之前,見過的唯一一種樂器,對于它我有著一種無法言表的情緒。每當嗩吶悠長、高亢的聲音在耳邊響起時,我就會停住前行的腳步,靜下心來慢慢領略他的每一個音符。似乎經過演奏者吹奏出的每一個音符都附有靈魂一樣,在空氣中舞動著,浸入我的骨髓、流進我的血液里,讓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平靜……
“嗩吶”可以說是陜北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在記憶里,不管是婚喪嫁娶,還是其他一些重要的節(jié)日,嗩吶都是用來助興、搞氛圍不可或缺的一種節(jié)目方式。同時,“嗩吶”也是上天為了給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增添一絲絲喜慶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和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生存在黃土高坡的人們過著春種、夏鋤、秋收的生活方式,一年四季中只有在冬季才有時間為自己單調乏味的生活增添一些樂趣。所以,每每到了冬天也是我和小伙伴最開心的時候,因為在農村不管是誰家有什么大的事情要操辦,全村的老少爺們都會全身而動去幫忙,這個時候就會邀請一班“嗩吶班子”來助興,他們三五人一組,打鼓的、敲鑼的、吹嗩吶的圍著火堆竭盡全力的演奏著,我們則會裹著厚厚的棉襖圍在周圍靜靜地欣賞。
“嗩吶班子”在陜北的俗話中又叫“吹鼓手”,在我的印像中從事這個行當?shù)娜嗽诋敃r其實也并沒有什么社會地位。我的大伯就是從事這個行當?shù)囊粏T。父輩們兄弟姊妹多,可以說是人丁興旺的一代人,可是由于貧窮,家庭成員過多反而成為了一種負擔,因此沒有上學他們都不得不早早成家立業(yè),過自己的生活。這也致使年紀尚輕的父輩開始挑起肩上的擔子,由于沒有上過學,所以他們那一代人大部分只能和爺爺奶奶一樣在黃土地里“拋吃喝”,在冬天農閑的時候為了補貼家用,很多人便從事吹嗩吶這個行當。
“嗩吶”不管怎么講,都是樂器的一種,對于許多沒有文化的陜北文盲來說,要學會演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聽父親講,大伯為了學會吹嗩吶吃了很多的苦頭,由于沒有師傅帶著,所以全靠自己一點點摸索,他總是早出晚歸,白天在照料完家里的牲口等一些瑣事后會拿著嗩吶坐在屋后的沙梁上自學到傍晚,不斷地摸索著學習……
再后來的日子里,在父輩的努力下,農村生活也寬裕了起來,許多人搬離老家,大伯也學習了駕駛,當了一名司機,再也沒有為了補貼家用而在冬天的時候去“嗩吶班子”掙錢??墒牵慨敶遄永镉腥思矣惺虑橐俎k的時候,大伯還是會借著別人的“嗩吶”忘情的吹奏一番,我和兄弟姐妹們則會坐在一旁靜靜地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