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年味
一進入臘月,就有了過年的氣息,街上、超市購物的人越來越多,熙熙攘攘,大家都在忙著辦置年貨,為春節(jié)的到來忙碌著、奔波著。
我對年味有種說不出的感覺,有點不一樣的體會,總覺得現(xiàn)在的年味越來越淡,越過越無味。
過年,就是指的春節(jié)。從以前來講,傳統(tǒng)意義上的春節(jié)是從農歷臘月二十三(小年)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這段時間。過年,就意味著是一年中最為重要的節(jié)日,也是我國民間最為隆重、最為熱鬧、最為重要、最為喜慶的一個古老傳統(tǒng)節(jié)日。
古往今來,人們都把過年看的很重?!斑^了小年就是年”、“有錢沒錢,回家過年”、“誰家過年不吃頓餃子”、“紅紅火火過大年,吃喝玩樂趕廟會”、“正月里鬧新年”等等,這些都是老百姓掛在嘴邊的口頭禪,也是老百姓對過年最通俗、最簡捷、最凝練的概括和表達。因為過了小年就有了年味,因為過年而有了年俗,也因為年俗的包裹,讓年有了文化。年,是中華文化的濃縮;年,是勞苦大眾的期盼;年,是中國人抹不去的心結,有說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風情。
過年,最為高興就是孩子,他們可以穿新的,吃好的,放鞭炮,串親戚。在每個人的成長記憶中,小時候的年大概就是最為熱鬧、最為放松、最為盡興的一段快樂時光。俗話說的好“誰家過年不吃頓餃子”、“要飯的過年也要歇三天”,更何況是不懂事的孩子。他們不用學習、不用干活、更不用操心過年有沒有錢。他們可以吃得好、穿得美、玩得瘋。過年就是小孩的狂歡節(jié)。尤其是在沒有電視的年代,小孩過年比現(xiàn)在的小孩玩的樂趣多得多。誰家都會有好幾個孩子,大的領小的、小的跟大的,一幫一幫的想著玩花樣。大街上到處是成群結隊的孩子,耍槍的、放炮的、跳繩的、踢毽的、推圈的、抓子的,玩的花樣多的很,真可謂是吃喝玩樂,歡樂多多。在沒有春晚,沒有電腦,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過年的年味兒遠比現(xiàn)在重,總感覺那時候吃什么都是香的,穿什么都是好的、玩什么都是新的。
其實,過年圖的就是紅火,要的就是年氣。每當新年的鐘聲敲響,大年初一這一天不能掃地,不能干活,意思就是不把財氣掃(潑)出去。初一這一天一般不動針線、不勞動,有“趕忙三十夜,清閑初一朝”的說法。從初二開始,人們帶著禮品就走親訪友,看丈人、回娘家、拜長輩。初五要“趕五窮”,叫“破五”。初六要迎財神,到初七要過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后,年才算過完。如今的人,對過年已經沒有這么多的講究了。在生活富裕的當下,一般家庭吃、喝、穿、玩早已不再是過年刻意而為的事了,過年的新鮮感沒有了,年味也越來越淡了。隨之而來就是坐車累、趕場累、拜年累、說話累、玩也累,總之就是一個“累”字。
過年,讓人覺得累,實際上這種累就是身累,其實人們的內心還是極大放松的。把年作為一個節(jié)日,是我們的一個智慧創(chuàng)造。四季輪回、秋收冬藏,大地有個起始。春夏秋冬、往來種作,忙碌一年的人們也有個歇息和期盼。過年,其實就是放松、歇息?,F(xiàn)在,也難怪顯得年味變得越來越淡了,以前是人們天天盼望著過年,現(xiàn)在的日子像是天天在過年。以前是嘴饞,吃啥啥香,現(xiàn)在是嘴刁,吃啥啥膩。
年,是一個美食的節(jié)日;年,是一個歡樂的節(jié)日,更為重要的是,年也是一個千家萬戶家人團圓歡聚的節(jié)日。只有團圓、其樂融融、才是過年的真正味道和她的魅力所在。只有過年,南來的,北往的,一起往家趕,向幸福出發(fā),追尋年的味道,享受人間的美好,體會生活的樂趣。
“年味”,并不是物質的豐盛,而是文化的豐盛。濃濃的年味,其實是被我們自己的無知所化解的。我們缺少的并不是對“年”的感情,而是“年”的新方式與新載體。眼下,人們對年的渴望不再那么強烈,對過年不再那么期盼,甚至是不愿過年,有點害怕過年。因為過年是要花費的,是要掏腰包,是要需要承受不能承受的開支與花銷。不是嗎,有不少的人平常不發(fā)愁,往往是過年發(fā)愁。因為過年,是要從他們并不鼓的錢包里掏錢的。
時至如今,過年的傳統(tǒng)年俗少了許多,對放炮、壓歲錢等一些老傳統(tǒng)也頗有微詞。但隨著時代的變遷,歷史的進步,看春晚、短信微信微博拜年、QQ聊天、視頻通話、郵件賀卡、飯店年夜飯、春節(jié)出境游等也成了過年新的年俗,為傳統(tǒng)佳節(jié)增添了不少的現(xiàn)代流行元素。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年味變淡并非就是意味著新年不新,并非說明現(xiàn)代人對新年的厭倦和無奈。
年味,其實就是在于每個人的心靈感受與真切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