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春了!”推開正月的門,走進鄉(xiāng)村的街巷,鉆進你耳鼓的,多是鄉(xiāng)親們念叨在嘴邊的這句話。
我的家鄉(xiāng)河底..." />
您好!歡迎來到煤礦安全生產(chǎn)網(wǎng)!

春打六九鞭兒脆

作者:馬關鎖 2017-02-06 22:19 來源:煤礦安全網(wǎng)

春打六九鞭兒脆

“打春了!”推開正月的門,走進鄉(xiāng)村的街巷,鉆進你耳鼓的,多是鄉(xiāng)親們念叨在嘴邊的這句話。

我的家鄉(xiāng)河底,把立春不叫立春叫“打春”。“春”是季節(jié),是氣候,是節(jié)令,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為啥打它?又如何打得著它?打鬧,打架,打仗……為啥要把一個慈眉善目的春天,和這么個騷動不安的“打”字撮合在一塊呢?小時候的我,對大人們的說法是滿腦子的小問號。

“祖上就是這么叫的,意思要下地干活了!”大人們似是而非的回答是無法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的。于是,在我的小腦袋瓜里,便根據(jù)自己的認識,對“打春”這個詞匯產(chǎn)生了許許多多的聯(lián)想和解讀。你看,立春的“立”字,是靜態(tài)的,死氣沉沉;而改成“打”字,便立即生發(fā)出萬千盎然生機。你的眼前,便會立即浮現(xiàn)出揚鞭躍馬、萬馬奔騰的喧鬧畫面。打春,有一種跳躍的動感在里面,喜悅的,明亮的,熱氣騰騰,是民間風俗畫特有的調(diào)子。這打春,比那立春,要形象得多、生動得多、神靈活現(xiàn)得多吧!

和“打”字結伴的還有很多很多的詞,別的咱不多說,就撿出幾個熟悉的品品味道吧!

先想起一個“打草稿”。草稿不是正式稿子,可是沒有草稿,也就沒有定論的稿件。草稿所以草,是那繁雜的思緒就像春風拂過、春雨潤過的土地,剛剛還是草色遙看近卻無,轉眼間就已萬紫千紅春滿園了。而這草色遙看近卻無,到萬紫千紅春滿園的過程,就是一個打字,實際也就是一個寫字。打好草稿,定稿也就容易多了,不過是強化一個側面來個“一枝紅杏出墻來”;不過是刪繁就簡,來它個萬綠叢中紅一點。后來這定稿是要好得好,美得美,是有了點兒藝術感染的味道。可要是沒有那起先的草稿,哪能有后來這定稿?看來這“打草稿”就是謀劃,就是構思,就是孕育,如此理解,那么“打春”不就是謀劃春天,構思春天,孕育春天了?在這么好的時令到來的時候,多思思,多想想,想想“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想想“驚蟄不耕田,不過三五天”,想想“清明前后種瓜點豆”,不是一年之計在于春嗎?把握了春天,就把握了一年的好收成,好日子,這春“打”得應該!

又想起個“打鼓”。想起打鼓,就想起家鄉(xiāng)的威風鑼鼓,那鑼鼓要是響起來呀,聽得人熱血沸騰,才思噴涌。那個聲響,像是天崩,像是地裂,像是排山,像是倒海,像是……不說了,你就是把世上最有聲威,最有氣魄的詞語用完,也無法描摹那個威風鑼鼓的神韻。這人間的鼓打到這個份兒上,真把人從小蟲蟲、猿猴猴到現(xiàn)在這個樣子,萬物之靈的膽識氣魄都活畫出來了。這鼓打得好!打得好的鼓不是天天打,時時打,是有了節(jié)日,有了喜事,值得美美慶賀一回了,才痛痛快快打一場鼓,打一場驚天動地的鼓。如果,把“打鼓”換上一個字,“鼓”字換成“春”字,那不就是“打春”了嗎?沒想到這“打春”里有這么激動人心的意思。“打春”是在鬧春,鬧騰個威威風風的春天,鬧騰個紅紅火火的春天,鬧騰個天遂人愿的春天。看來這春還是“打”著好!

還有個“打場”。那可是真打,漲著勁地打,拼上命地打。五黃六月,龍口奪食,從田地把長成的麥子割倒運回場里是龍口奪食,在場里打攤好的麥子脫粒打凈是龍口奪食。六月天氣孩子的臉,說變就變,草帽大的一團云,也可能淋得場里水滴滴濕。因而,打場就不是一般地打,要狠著勁兒地打,要打得人上氣不接下氣,只要趴不下就繼續(xù)打;趴下了,擦把汗,掙扎起來接著打。這么打,著實累,累得人脫了皮掉了肉,可是心里是甜的呀!誰不希望把汗水泡出的籽實全收攬到家里?這打場,是實打?qū)嵉卮?,又是喜上喜地打?ldquo;打春”,莫不是又借了打場的美意?把那打場的勁頭,把那打場的精神,把那打場的心情都用在春天上,還怕場上沒有好收成?“打春”,“打”得早,“打”得妙,“打”出了人勤春早,“打”出了場上高高的麥秸垛,“打”出了屋舍里冒尖的糧食箔。

俗話說:“春打六九頭”,在24節(jié)氣中,再沒有比“打春”更讓人這么喜氣洋洋的了。一句“打春了”,讓農(nóng)歷的鼓點更加鏗鏘有力,節(jié)奏更加有板有眼,帶來了暢風和煦的親切隨和,帶來了草木魚蟲的自然氣息,帶來了綠草紅花的如火如荼。思來想去,打春就是比立春好!

稍大略有些見識時,偶爾間因翻閱詞典史料,才知道“打春”這個詞匯是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文化積淀的。其實,我們今天所說的“打春”,全稱為“打春牛”。其風俗最早來自皇宮。傳說立春這一天,皇宮內(nèi)外都要把它當作節(jié)日一般,是要格外隆重地慶祝一番。最早有立春之日要把皇宮門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一說,史書上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京都風俗志》書中曾記載:宮前“東設芒神,西設春牛。”禮畢散場之后,“眾役打焚,故謂之‘打春’。”那時,將春牛打碎,有鞭策老牛下地耕田的“催耕”之意,人們紛紛將春牛的碎片搶回家,視之為吉祥的象征。這里說的芒神,就是春神,主宰一年的農(nóng)事,這在《禮記》和《左傳》里,都有記載。彩牛繪身,鞭炮齊鳴,裝扮成春官,跑在道前接芒神,打春牛,這樣的儀式,最早都是皇上親自出馬操辦的,是要在宮內(nèi)親自迎接芒神和春牛的。最早時皇上還要像模像樣做親自扶犁狀,剪彩一般,做個象征性的造型。宋《東京夢華錄》書中曾經(jīng)記載:芒神和春牛“從午門中門入,至乾清門、慈寧門恭進,內(nèi)監(jiān)各接奏,禮畢皆退。”可謂禮儀隆盛倍至。這一傳統(tǒng),到后來已經(jīng)稍稍有一些變動,把芒神和春牛設于宮前,改為了設立在郊外,這樣的變動,在明朝的文字中已經(jīng)有了記載。不過,在京城,所有的儀式照舊還是由宮廷委托順天府伊來組織完成,有些普天同慶、官民同樂的意思。明崇禎年間印制的《帝京景物略》中有專門對春場的記載:“東直門外五里,為春場,場內(nèi)春亭,萬歷癸巳,府伊謝杰建也。故事,先春一日,大京兆迎春,旗幟先導,次田家樂,次勾芒神亭,次春牛臺,次縣正左、耆老、京師儒。府上下衙役皆騎,丞尹輿。官皆衣朱簪花迎春,自場入于府。是日,塑小牛芒神,以京兆生舁(抬之意)入朝,進皇上春,進中宮春,進皇子春。畢,百官朝服賀。立春候,府縣官吏公服,禮勾芒,各以彩仗鞭牛者三,勸耕也。”這樣的風俗,一直延續(xù)到清朝,清潘榮升《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立春日,大興宛平縣令,設案于午門外正中,府縣生員舁進,禮部官前導,尚書、侍郎、府展及丞后隨,由午門中門入。”那轟轟烈烈的陣勢,一點兒沒有變。但那時的“打春”,和最早以前的一哄而上“眾役打焚”,拾取春牛碎片如鳥獸散回家以求吉祥的情景,已經(jīng)有所不同。禮儀更加繁復,一列逶迤,由府伊帶隊,將春牛從午門抬入宮內(nèi),百官朝服,彩仗鞭牛,把場面推向更加壯觀的高潮。鞭打春牛之后,眾官退朝時,還可以得到皇上的“各以彩仗贈貽”,那些官員如以前農(nóng)人把春牛碎片拿回家一樣,樂不可支,求得一年的風調(diào)雨順。家鄉(xiāng)一帶民間古時候也流行著立春日“句芒打春牛”的習俗。傳說伏羲是東方的天帝,掌管著春天,輔佐他的是木神句芒。據(jù)說每年的初春,伏羲都要命令句芒來到人間,挨家挨戶把歇息了一冬天的耕牛用鞭子打起來,打掉它們身上的懶筋,做好春耕的準備,以確保一年的五谷豐登。“打春牛”習俗,始于周代,直到清代,平陽還十分講究。迎春儀式特別隆重,陰陽先生、醫(yī)生、和尚、道士、驛承、巡官、倉官,各類人員都來參加。據(jù)家鄉(xiāng)鄰縣的《鄉(xiāng)寧縣志》記載:“立春前一日,東西兩社扮雜劇,導官迎春東郊。是日,陰陽官先至,設芒神位、春牛位、各官座位,置酒肴。官至,飲宴畢,詣芒神,行六叩首禮,詣春牛一揖,迎歸至大堂,又設座,宴飲如前,次日鞭春。”具體說明了鞭春的議程。人們開始是鞭打土制之牛,后來有的地方如洪洞縣則變成紙糊的黃牛,里面裝著五谷或核桃、柿餅、紅棗等果品,直至“句芒神”將紙牛打爛,五谷或果品流散為止,寓意鞭打掉春牛的懶惰,不違農(nóng)時,抓緊春耕;打出一年的五谷豐登,果實累累。臨汾城東關,還有個地方叫做春牛場。即舊時“打春牛”、“鞭春”之地。還有的地方在春節(jié)文藝活動中,選一肥壯的耕牛,角系紅綢,頭戴紅花,背上騎一“句芒神”,手持彩鞭,列于社火隊伍中,邊走邊唱,其內(nèi)容,大多是隨意說唱的“歲時節(jié)令”、“十二月小唱”、“農(nóng)事諺語”和“吉祥如意”等詞語,平陽木版年畫中也有“句芒打春牛”的圖像,俗稱春牛圖。宋代詩人楊萬里《觀小兒喜打春?!罚?ldquo;小兒著鞭鞭土牛,學翁打春先打頭。黃牛黃蹄白雙角,牧童緣蓑笠青篛。今年土脈應雨膏,去年不似今看樂。兒聞年登喜不饑,牛聞年登愁不肥。麥穗即看云作帚,稻米亦復珠盈斗。大田耕盡卻耕山,黃牛從此何時閑?”,真實反映了立春日“打春牛”的熱鬧場景。說歸說,春天來了,是時候舒展筋骨,準備春耕了。然而牛呢?整個冬天,它都臥在牛屋里享福,長膘了,身子骨也懶了。這個時候,是需要敲打敲打它,給它提個醒了。其實,哪里是真打呢?牛是農(nóng)耕時代的主要生產(chǎn)力,是農(nóng)民的“心尖子”、“命根子”,愛惜如命的莊稼漢們,誰又舍得打呢?只是輕輕地拍打,柔柔地鞭笞,帶著憐惜,帶著親昵,像在喚醒夢中沉睡的孩子。并且還給它找個替身,用泥土做成個牛代替。鞭打春牛,就是借此提醒人們要珍惜時光,奮蹄耕耘,以祈求未來的好光景。

近日,在網(wǎng)上看到一則題為《立春日古觀象臺鞭打春?!返膱蟮溃f的是今年立春日,北京建國門街道在古觀象臺舉行立春文化節(jié)“鞭打春牛”活動。身著傳統(tǒng)服飾、頭戴毛茸雞帽的牛童和春姑娘,手持著五彩風車,從建國門街道辦事處門口出發(fā),一路喊著“春來啦,福到啦!”沿途散播春天到來的訊息,并向路人和居民家里派發(fā)象征著五谷豐登的春糧福袋和立春特色年畫。熱鬧的場面,吸引了不少路人駐足觀看、拍照。隨行的路人隊伍里,還加入了幾個外國小朋友,頭上也戴著雞帽,手持風車,一路到達古觀象臺。“一打風調(diào)雨順,二打國泰民安,三打三陽開泰……”隨著民俗專家王作楫的唱詞聲,地區(qū)各界代表各自揮三鞭打春牛。鞭牛過后,小牛童將牛肚子里裝滿春糧的福袋掏出,分發(fā)給現(xiàn)場居民和嘉賓,寓意五谷豐登。據(jù)該街道負責人介紹,建國門地處京城東南方,明清兩代舉辦打春活動及春牛巡游多經(jīng)過建國門地區(qū)。但從20世紀初起,這一傳統(tǒng)習俗在京城消失了近百年,2007年建國門街道首次舉辦“風車迎春·鞭打春牛”活動,開始梳理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慶習俗,目前已連續(xù)舉辦了十年,受到了地區(qū)群眾的熱烈歡迎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我國民間自古有“立春大似年”之說。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

“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立春是春天即將來臨的序曲,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過去了,氣候?qū)W意義上的春天要來了。“打春”是那五千年耕種的基因遺傳,是“天道酬勤”的警醒和敲打,更是“一年之計在于春”的謀劃和行動。院子里,陽光溫軟,金子一般。房后的積雪悄然消融著酷冬,瓦檐上的冰凌“啪啪”地滴醒了門檻。院外對面山坡上的層層梯田里,綠茵茵的麥苗開始醞釀返青,那冷凝的深綠積蓄著無限的生機和力量。以土地為本的莊稼漢們,已觸摸到春的暖意,聞到陽光的味道,開始修犁釘耙,擦鍬整鋤,牽??咐?,以這種代代相傳的姿式,踏向闊別一冬的土地。他們哼著小調(diào),鞭子一甩,吆喝幾聲,所有的土地就變得豐滿柔潤,精神抖擻,田間響起了春的歡歌......

“不覺春來,但見青山點翠;何知歲月,唯聽鳥鳴聲喧”。中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在春的漣漪里,吐納的是春光,賞閱的是春色,蓄盈的是春意。風柔柔的,像嬰兒稚綿綿的小手,拍打到哪兒,哪兒都會有甜甜的聲音;雨酥酥的,像是蓄滿了養(yǎng)分的香油,降落到哪兒,哪兒的禾苗就“哧哧”地生長;太陽暖暖的,像是農(nóng)家燒熱的大炕頭,在那大炕上,娃兒們吆三喝四地翻跟斗,蹦高高。樹兒們樂得發(fā)了芽,草兒們樂得開了花,燕兒們樂得跳起了舞,引撩得青蛙們呱呱地唱起了歌……

打開春天的邀請,打開春天的神韻,打開春天的憧憬。細雨如煙,風輕湖蕩,鶯歌燕舞,桃紅柳綠,在清脆的“打春”鞭兒聲中,希望在復蘇,美麗在芳菲,笑容在綻放,一個暄騰騰、紅火火、綠油油、粉嘟嘟的春天向我們走來了!(晉能集團四通煤業(yè) 馬關鎖)

下一篇:帖瑛:冰心

煤礦安全網(wǎng)(http://cltuan.cn)

備案號:蘇ICP備12034812號-2

公安備案號: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 煤礦安全生產(chǎn)網(wǎng) 徐州鑄安礦山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機軟件掃描微信二維碼

關注我們可獲取更多熱點資訊

感謝網(wǎng)狐天下友情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