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社:年味哪里去了?
年味哪里去了?
吳軍社
春節(jié),作為中華民族沿襲千年的盛大節(jié)日,這一話題幾乎在每年的新春前后都會提及。為什么以前的年味濃厚醇香,如今的年味越來越乏味?年味哪里去了?
首先是沒有了“人”味。隨著農(nóng)村文化走向社區(qū)文化,群體之間的結構正在發(fā)生變化——過去以親情、家族、村落為依附的個體關系逐漸淡化,轉向以工作周圍的群體,同事、朋友之間的密切度與親戚、鄉(xiāng)鄰之間的關系相比,要高出許多。
其次是沒有了“貨味”。過去,一進臘月,人們就開始準備過年,掃屋抹桌,碾米磨面,殺豬宰羊,蒸(饅頭)、煮(獻“貢”)、剪(窗花)、貼(寫對聯(lián))、做新衣納新鞋,油、鹽、醬、醋、煤等等一應俱全都要親手去做,去準備,年味全體現(xiàn)在辛苦、忙碌之中?,F(xiàn)在倒好,超市、商場就在家門口,一晌功夫就解決了問題,甚至有快遞,不出門也能了事。且過年所吃的、用的貫穿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此已經(jīng)不稀奇、不新鮮,對年貨的追求失去了興趣。
沒有了“路味”。農(nóng)耕時期,由于通訊落后,交通不便,人們對于遠在他方的親人相見甚難,“親朋無一字”、“生死兩茫茫”。翻山越嶺,跨河踏冰,就為了看一看,敘一敘?,F(xiàn)在交通便捷,網(wǎng)絡發(fā)達,想去一腳油門,想說一個電話,想看一個視頻,過年所要做的也許在平常就已經(jīng)做到了。
都說彩虹總在風雨后。有什么東西比自己創(chuàng)造的更珍貴、更具吸引力?有什么味道能比自己親手制作的更香甜、更鮮美?年味在哪里?在我們的的日常生活中,在我們勞作的過程中,在我們追夢的腳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