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聽好友王長秀說,一次上山野游的過程中,他在口子河附近山上的懸崖峭壁下發(fā)現(xiàn)一處古人生活..." />
您好!歡迎來到煤礦安全生產(chǎn)網(wǎng)!

河底古先民“洞房”遺址探秘

作者:馬關鎖 王長秀 2016-10-08 21:09 來源:煤礦安全網(wǎng)

河底古先民“洞房”遺址探秘

年前,聽好友王長秀說,一次上山野游的過程中,他在口子河附近山上的懸崖峭壁下發(fā)現(xiàn)一處古人生活過的山洞。作為土生土長的河底人,近在咫尺的口子河,有這么一處古先民“洞居”遺址,而我竟然一無所知?在他惟妙惟肖的描述中,我產(chǎn)生了一探究竟的沖動和渴望,并與其相約抽空前去探秘。但由于各自的工作都很忙,雜務纏身,始終未能成行。

周六,我倆雙方終于都有了空閑,便打點行裝,他騎上摩托車,我拿上照相機,一路風馳電掣向口子河進發(fā)。順著礦區(qū)公路沿河南下10公里,我們來到河底鄉(xiāng)口子河自然村,跨過攔河大橋,便是與堯都區(qū)隔河相望的鄉(xiāng)寧縣交口村。雖說是分屬兩縣(區(qū)),但由于歷代政府沒有進行過地界劃分和界碑設置,鄉(xiāng)鄰們的地域意識也并不強烈,河兩岸的百姓世世代代和睦相處,親如一家。鄉(xiāng)寧縣交口村前的這一片土地,大半是由堯都區(qū)河底鄉(xiāng)口子河村的先民們開墾出來的,并一直耕種著,只是在解放后才劃歸鄉(xiāng)寧縣臺頭鎮(zhèn)李子坪村管轄。橋頭所在的這個小村莊,名叫石板溝,只有兩三戶人家,居住卻很分散,前后竟相距一里多地。所幸的是,四通煤業(yè)將洗煤廠建在了這里,給這里平添了幾分現(xiàn)代文明的氣息。如今,四通煤業(yè)由生產(chǎn)轉(zhuǎn)入基建已有近5個年頭,新洗煤廠也將移至遠在5公里以外的石凹河礦區(qū)井口附近,由于長期處于停產(chǎn)狀態(tài),這里的洗煤廠的廠房、設備便閑置下來,大部分的工人也遣散回家了,這一片曾經(jīng)車水馬龍、機器轟鳴的土地,便失去了昔日的喧囂和嘈雜。夕陽斜照下,民居參差,蒼?;覞鳎@得異樣的空寂、冷清和恬靜。

把摩托停在山腳公路旁一開闊處,筆者緊緊跟隨老王開始登山??赡苁菐啄昵叭藗冊谏缴洗虻V或者采石的原因吧,盡管雜草叢生,但起初的一段路徑還是比較寬闊、平坦的,可容一輛農(nóng)用三輪車通過。登上一段緩坡,山體逐漸變得陡峭,坡度最少達70度之上,灌木叢也更加茂密,不過還有一條人開辟出來的小路,盡管小路很狹窄,旁生斜出的樹枝時不時拂面而來,給人一種火辣辣生痛的感覺,但對我和老王兩個從小在山里長大的人看來,借用一句流行語,那就是“天空飄來五個字,那都不是事”。很快,在茂密的叢林中,一塊水缸殘片進入了我們的視野。“到了,山洞就在這上面。”老王肯定地說。于是,我倆不再沿小路前行,而是回過頭直線向上攀登。此時已經(jīng)無路可走,由于山勢陡峭,樹木茂密,我倆借助樹枝,一步三滑,小心翼翼地向上攀登,很快就氣喘吁吁,汗流浹背,一路沿河前來被深秋涼風侵襲的寒意一瞬間便消失殆盡。

總算登臨絕壁下。我倆撥開叢生的樹枝雜草,在沿崖跟穿行一段路徑后,終于來到山洞前。眼前,懸崖上怪石嶙峋,犬牙交錯,裂縫縱橫,搖搖欲墜;腳下,大小不等的石塊,堆積在洞口,亂石累累,一片狼藉。老王指著頭頂前方的一片懸崖,對我說;“上一次我來的時候,那里長著一棵崖柏。估計是為了盜取崖柏,盜柏人用炸藥把洞口炸塌了。不過還好,人尚能通過,不影響咱們的探秘行動。”

抱著一絲惋惜的心情,我們開始仔細地審視、考察這個山洞。山洞共分一大一小一進兩院。石洞緊貼絕壁,成一字排開,沒門沒窗,兩個石洞隔墻間有小洞相通。大一點的石洞大約有30多平米,內(nèi)分9個套間(小洞),洞內(nèi)大洞套小洞,洞洞相通,客廳、臥室、廚房,一應俱全,分布貌似簡陋卻布局合理。在石洞左側(cè)一個較大的“套間”里,大大小小的石板呈直線排列,似乎是一盤大炕的炕沿。據(jù)估計,這里應該是該家族主人夫妻的臥室。該房間的對側(cè),有一個更大一點的“套間”,兩個凹進的洞底被柴火熏得黝黑,洞頂則是煙火熏得發(fā)紅的痕跡。“套間”另一角,可見一片呈圓形分布的石板群,據(jù)估計這里是一座灶臺,放鍋灶、案板、碗筷的地方。在這里,我們發(fā)現(xiàn)了幾個陶缸、陶盔抑或是陶罐的殘片。老王把它們撿拾在一起,我趕緊進行了拍照。時過境遷,盡管灶臺早已被廢棄,但不難想像曾經(jīng)的裊裊炊煙,還有灶臺上的山珍野味。在這張照片上,我發(fā)現(xiàn)有一些細長的或直或彎的針、梭、棒狀物。當時由于只顧得觀賞和拍攝,再加上出于保護遺跡現(xiàn)場原貌的考慮,我們盡量沒有在現(xiàn)場動手翻看,以致于竟沒有注意到這些東西。如果這些東西,是石質(zhì)的或骨質(zhì)的,那將是一個震驚世界的考古發(fā)現(xiàn)。這兩個套間之間,地勢較開闊,可能是全家人聚餐的場所,并兼做客廳之用。其它幾個小“套間”,應該是家族其他成員如老人、已結(jié)婚的兒子兒媳、長大成人的子女等的臥室。更令我們拍案叫絕的是,這個石洞的最深處,竟有一條呈“S”狀人工開鑿的過道,大約七八米長,寬可容一個成年人從容進出,高約平均一米五左右,向南直通洞外。我倆分析認為,這個過道,既是整個居室通向“陽臺”的“后門”,又是空氣流通的“天窗”,更是廚房的“煙囪”。試想,如果沒有這個過道,這個家族一日三餐生火做飯和冬季生火取暖產(chǎn)生的濃煙從那里排出?如果沒有這個過道,這個家族的大小人等如何能經(jīng)受得起長年累月的煙熏火燎?我想,在古代沒有任何機械設備配合的惡劣條件下,僅憑著一錘一鑿之力,靠人工在巖層中開鑿這樣一條過道,絕非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如此龐大的巖石隧道開鑿工程,憑一般農(nóng)戶人家的經(jīng)濟實力要完成它,實在是難以想象的。一定是經(jīng)過該家族幾代人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才完成的。不然,家里一日三餐生火做飯排出的濃煙如何處理呢?這畢竟是危及全家人生命健康的頭等大事啊!按照現(xiàn)代人的看法,爐灶的煙囪是應該向上垂直矗立的。然而,在生產(chǎn)工具極其原始落后的古代,向懸崖頂端開鑿一個垂直上下的“天窗”(煙囪),完全是不可能的。所以,這個家族定居此地初年的第一代當家人,才退而求其次,效仿“愚公移山”的做法,跨數(shù)百年時間,動用舉族數(shù)代人之力開鑿了這條過道作為通風口。

黑暗中,我倆從彎曲蜿蜒的過道拾級而上,鉆出洞口,來到豁然開朗的“陽臺”。陽臺凹進于懸崖,面積大約有十幾平米,地勢平坦,視野開闊,是俯瞰呂梁山壯美風光的絕佳位置。從這里放眼東眺,是雄姿百態(tài)的十里山群峰,巉巖峭壁,層巒疊嶂,山勢陡峻,幽谷深險,刀削斧劈,氣勢如虹。山腳下,廠房村寨鱗次櫛比,累累果實綴滿枝頭,縷縷炊煙裊裊飄散。腳下的山坡上,草木蔥蘢,怪石林立,山花爛漫,鳥兒歡鳴。怎奈懸崖過于陡峭,人站在懸崖邊上,仰望藍天白云,頭頂陽光刺目;俯瞰崖下奇景,腳下戰(zhàn)戰(zhàn)兢兢,油然產(chǎn)生“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之感。家鄉(xiāng)河底啊,山雄、崖險、石奇、谷幽,藏秀于雄,蘊巧于樸,集剛?cè)嵯酀谝簧?,真是鬼斧神工,美不勝收,不由地激起我一腔潑灑丹青盡情描繪錦繡河山的創(chuàng)作激情。這個地方,既是該家族通風排煙的出風口,又能晾曬收割回來的糧食、風干一時吃不完需要長期儲存的獸肉,更是飯后、雨天極目觀景、休閑聊天的理想場所??磥恚@個過道的設計者還是有一定的建筑學識和審美眼光的。

從過道返回,我們從一個小洞鉆過,來到北邊的另一個院落。這是一個單獨的石洞,里面有兩個套間,也有用石板鋪設土炕的痕跡。據(jù)估計,這個石洞可能是家族的倉庫即儲物間,并兼做個別家族成員的臨時臥室。在這個洞口,我們發(fā)現(xiàn)了有用石塊和黃泥壘砌的院墻抑或房門的遺跡。這說明,這個石洞的主人在居住期間是安裝有門窗的。只是經(jīng)過千百年的日月侵襲和人為破壞,才變成了今天這個袒胸裸懷的慘狀。在這個石洞的洞頂,我倆看見一個正在營造過程中的野蜂窩??礃幼?,只有這些野蜂來看守這古先民生活過的遺跡了。

看著眼前石洞里的一幕幕景象,我們倆簡直驚呆了。沒想到在這樣的密林山洞內(nèi),竟然有人居住過。真的難以想象,古代的河底先民在黑暗的石洞內(nèi),是如何與野獸抗爭、與惡劣氣候抗爭、與壞人匪類抗爭并得以繁衍生息的! 然而,眼前的陶器殘片和灶臺周圍的灰燼及巖壁上、洞頂煙熏火燎的痕跡,分明告訴我,這就是河底先民曾在這里生活過的鐵證。不過,我的心里產(chǎn)生一些解不開、想不通的謎團和疑惑。這個石洞,距河床足有十余丈高,而且山勢陡峭,交通不便,先民們是怎樣將莊稼收獲回來,將生活用水挑回來的呢?老王說,這個謎,并不難解開。也許,千百年前,這里的植被茂密,雨量充沛,生態(tài)環(huán)境非常好,附近的懸崖上有一股常年流淌的瀑布或山泉吧?何況,這個家族也不一定就是種田的農(nóng)民,也許是獵戶或者石匠,也說不定呢!如果果如我們所猜測的那樣,那么這個家族的生活取水,也許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他們也用不著克服交通不便的困難,肩挑背駝費盡周折將地里的莊稼運回懸崖峭壁下的石洞里。將家安在這百丈懸崖上,大概也有防御豺狼、虎豹、野豬等猛獸和土匪兵痞的考慮吧!

下山的路上,我們對半山坡上發(fā)現(xiàn)的水缸殘片重新進行了仔細辨認,這是一塊靠近缸沿的陶片,釉色黑亮,是家鄉(xiāng)一帶自產(chǎn)的黑陶,上面還有一個月牙形的紋飾。老王在雜樹叢中發(fā)現(xiàn)一個盜柏人遺留下的崖柏樹根,喜不自勝地說:“我每次來,都有意外的收獲。”他告訴我,崖柏屬于瀕危物種,被植物學家稱為世界上最珍稀的裸子植物,號稱“植物活化石”。太行、呂梁山脈巖石縫中枯死的崖柏樹根、樹干,由于在極端惡劣的環(huán)境下生長,吸天地精氣,并經(jīng)歷崖風之強力吹刮,形成了飄逸、彎曲、靈動的奇特造型,再加上木質(zhì)密度高、油性大,并有著醇厚的柏木香味,是不可多得的根雕、根藝最佳原料。自2013年被市場瘋炒到天價后,上好的崖柏一株市場價多在萬元以上。近年來,河北、河南、山西、陜西、甘肅天水等地的崖柏遭到瘋狂砍伐,許多活體被連根挖掉。由于崖柏的結(jié)子母株非常稀少,自然更新困難,現(xiàn)處于極度瀕危狀態(tài),急待加強保護。目前已被國家列為重點保護對象,明令禁止采伐,地方森林公安加大整治力度重拳打擊盜柏者。沒想到,我熟悉的家鄉(xiāng)的崖柏,竟有這么大的經(jīng)濟價值,我深為老王廣博的知識面由衷欽佩。看來,家鄉(xiāng)絕對是一個巨大的“寶庫”,只是我們身在寶地不識寶而已。

遠山蒼茫,暮靄如煙。完成了對河底古先民“洞房”遺址的考察探秘之旅,我們倆行色匆匆打道回府。一路上,我在想,由于茂密叢林的遮掩,除了瘋狂的盜柏人和我們倆之外,可能河底古先民“洞房”遺址尚“藏于深閨人未識”,不為世人所知。但隨著這篇拙文的發(fā)表,一定會有許多考古愛好者紛至沓來,對“洞房”遺址進行考察。由于筆者考古斷代知識短缺,“洞房”遺址的具體建洞年月,留待有關專家學者考證吧。希望石板溝河底古先民“洞房”遺址的發(fā)現(xiàn)和考察,能填補家鄉(xiāng)歷史的空白,不僅為家鄉(xiāng)河底和堯都區(qū)、臨汾市新、舊石器時代的考古研究增加新材料,且對中華民族文明史的研究也產(chǎn)生重要的科學價值。(晉能集團四通煤業(yè) 馬關鎖 王長秀)

煤礦安全網(wǎng)(http://cltuan.cn)

備案號:蘇ICP備12034812號-2

公安備案號: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 煤礦安全生產(chǎn)網(wǎng) 徐州鑄安礦山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機軟件掃描微信二維碼

關注我們可獲取更多熱點資訊

感謝網(wǎng)狐天下友情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