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煤澄合王村社區(qū)降本增效助力“治虧創(chuàng)效”
陜煤澄合王村社區(qū)降本增效助力“治虧創(chuàng)效”
在當前宏觀經濟下行、煤炭售價低位徘徊、降本增效壓力加大的嚴峻形勢下,作為后勤單位的王村社區(qū),大力開展“治虧創(chuàng)效”活動,把“治虧創(chuàng)效”的理念完美應用到社區(qū)各部門的日常工作中,小到A4紙正反面使用,大到優(yōu)化部門結構、解決設備運轉故障等,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物料消耗,大大提高了社區(qū)的生存能力和競爭能力。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為將降本增效工作落到實處,王村社區(qū)從小處著手,從點滴做起,深入開展修舊利廢活動。按照能修不換,能用不棄的原則,將所轄小區(qū)破損的垃圾箱、垃圾桶進行修補。對箱體、桶體開裂的部位,利用鐵絲進行了捆綁固定,對箱蓋和桶蓋也進行了加固。在日常保潔工作完成后,社區(qū)組織黨員骨干利用業(yè)余時間,為每天使用的車輛進行“體檢”。哪輛車子不聽使喚,哪輛車子車體開裂、銹腐嚴重,或是車子內外胎出現破損漏氣,工作人員都一一記錄。然后根據記錄有針對性的利用回收的舊鐵板、鋼筋、角鐵對保潔車箱體進行焊接、修補、加固,對軸承清洗換油或更換,對內外胎進行修補或換胎。經過“體檢”后的垃圾車、保潔車,使用起來更加輕便,省力,高效。僅今年1、2兩個月的時間,該社區(qū)對所轄三個區(qū)域的200只垃圾箱、桶進行了修復,對5輛工作用車進行了“體檢”,減少了在這兩項資金上的投入。此外,王村社區(qū)職工還自己動手維修日常使用的鐵鍬、掃帚和笤帚等清掃工具,節(jié)省了近千元的材料費用。
干毛巾擰水擰出的都是“油”
3月4日,梅苑小區(qū)2號院文化路的云臺攝像機出現故障,導致監(jiān)控室搖桿不能控制云臺移動,攝像頭通電后自動轉向到初始位置。最簡單有效的解決方案是更換故障的攝像機,但更換1臺故障攝像機費用在5000元左右,輕易更換設備顯然不符合“修廢利舊,挖潛增效”的理念,只能進行以“減少維修費”用為目標的嘗試性修復。接到任務的小區(qū)電工很快就檢測出故障,攝像頭因為潮濕、灰塵、電磁干擾等因素造成解碼器協(xié)議數據丟失,機房與攝像機失去連接。理論上只要重新刷寫主板數據就能解決故障。但刷寫數據需要配套軟件和硬件設備的支持,求助經銷商,商家表示沒有配套的軟件和硬件。工作人員并沒有氣餒,試著打電話詢問攝像頭生產廠家,但生產廠家以保護技術機密為由拒絕提供維修設備和方法。更換解碼器也是一種省錢的解決方案,但解碼器品牌種類繁多,很難找到能夠兼容現有監(jiān)控設備的解碼器。工作人員通過在網絡上努力搜索,終于找到了一款與此攝像頭相匹配的解碼器主板,但店家說只成套出售(攝像頭和云臺),主板不單賣。不過,通過與網店老板的溝通,最終單買到主板。成功修復了1個已經罷工的攝像頭,為社區(qū)節(jié)省資金5000余元。
在當前形勢下,王村社區(qū)的干部職工始終圍繞“降本增效”這個中心,不斷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把降本增效當作一種習慣、一種美德、一種責任,做到與企業(yè)同呼吸、共命運。
單位:陜煤澄合王村社區(qū)
作者: 張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