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鵬昊:井下走單騎
本報首席記者 許鵬昊
到四礦掘進一隊5年了,該隊班長王耀軍還是第一次遇到這么熱的巷道。
該隊5月份起在己16-23190機巷施工。這條巷道設計總長2172米,目前施工了1300米。
“巷道長,天氣也熱,壓進來的風都是熱乎乎的。”8月10日,王耀軍說。當天下午,記者和王耀軍一起下井, 前往這條巷道。
下了纜車,來到己16-23190機巷,剛過風門記者就感到一股熱浪襲來。
“33攝氏度”,一旁的小黑板上標示著10分鐘前瓦檢員測出的溫度。
過風門沒走多遠,記者看到一側擺著幾輛自行車。
8月7日,四礦為該隊配備的7輛新自行車運到了井下,加上之前運下來的6輛,保證了該隊當班職工人手一輛。
“井下能騎自行車?”“井下騎車子安全不?”一些職工有疑問。
“自行車不是稀罕東西,但到了井下就是稀罕東西了。大家有疑問也正常。”王耀軍說。
王耀軍在自己騎的車子上綁了一片錨網(wǎng),回頭對記者說: “走吧,騎上試試。”
記者好奇地騎上一輛。
巷道沒有照明,記者剛開始騎的時候頗為小心,不停用礦燈往前面照。出乎意料的是,除了光線暗一點外,巷道的地面平平整整,和在井上騎車子沒有太大區(qū)別。
沒幾分鐘,記者就來到了一部機尾。由于前面有設備,記者便從車上跳了下來。
“風門到這兒快1000米了。我們要是走的話,不但花費時間長,而且還要掂著幾十斤重的錨網(wǎng),怕是沒走多遠衣服就濕透了。”王耀軍說。
走到迎頭,當班驗收員正在對八點班的工程質量進行驗收,王耀軍也開始對生產(chǎn)環(huán)境進行檢查。
“風筒有點超距,把風筒往前接。瓦斯探頭也有點靠后。”王耀軍一邊說,一邊把瓦斯探頭摘下來,往前掛了一些。
“你看,迎頭往后第7架至12架棚子有里出外進現(xiàn)象,等會就得整改。”王耀軍對記者說,“現(xiàn)在正在過地質構造帶,有時候一來壓,棚子就容易變形。我們整修一架棚子,要扣除施工班組100毫米的進尺。這也是一種督促,否則你不管,我也不管,到最后工程質量就沒保證了。”
在迎頭,記者反倒覺得沒有那么悶熱了。
“這兒有風筒吹著呢,而且前幾天下雨了,風也涼,溫度稍微低一點。”該班職工李會軍說。
“誰不舒服,我們就趕緊讓他休息。”王耀軍說,“畢竟身體是最重要的。要不為啥戰(zhàn)線會給我們配自行車?”
準備工作做完,職工就開始工作了,記者也開始往回走。正巧,一名職工騎著自行車來到迎頭。“省大勁兒了。要是走過來,身上衣服早濕透了。”這名職工說。
回來的路上,王耀軍對記者說:“讓不讓騎自行車是一方面,更關鍵的是井下環(huán)境得允許你騎。雖然環(huán)境艱苦,但我們對安全質量標準化的要求一點兒也沒有放松,巷道修過去一定要達到高、寬、平、直、凈的標準。否則,到處磕磕絆絆,我們也不敢騎自行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