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煤礦安全生產(chǎn)網(wǎng)!

梁燕華:游龍門石窟

作者:梁燕華 2014-03-06 16:08 來源:晉煤集團工會

2012512日單位同事組織自駕游洛陽龍門石窟,早上7點一行人開始出發(fā),行在高速路上,涼風陣陣,好個自在。許是天公作美,太陽竟躲在了后山里,再沒有出來。行駛間,因為山澗的風稍大些,車子竟有些漂移。車子一路前行,約摸2個小時左右,便到了龍門石窟景地。

近了,近了。終于可以一睹龍門風采。

站在龍門石窟城墻下,放眼處只見碩大的龍門二字高高鑲于城墻頂處,左右兩個弓形洞門巍然屹立,絡(luò)繹不絕的行人擁向了城門里邊。大家伙早已迫不急待地沖向了城門。

進得洞門,只見那雄偉的拱橋橫跨伊河,寬闊的伊河將兩岸的香山和龍山一脈相連。空氣里彌漫著花粉和潮濕的味道。不遠處山崖間石窟林立,大大小小的布滿了峭壁。游人如織,有拄著拐棍的老年人、奔跑不息的小孩兒、金發(fā)碧眼的外國游客、相攜私語的戀人,還有那舉手投足正滔滔不絕的導(dǎo)游們,好一副喧囂熱鬧的景象。

行走間,隨處可見木椅、石凳,行人隨意而坐。腳行處,時見整齊如一的長條石砌路,又現(xiàn)隨意鋪就形狀不一的亂石路,突然又發(fā)現(xiàn)路面時有三角形狀的鐵楔子將兩塊大小不一的石頭緊緊拴在一起,一行人不解,朋友釋疑有楔子處定是多年前此處為河岸,為了緊固路面而用,想想有一定道理。就在此時,耳邊不時傳來導(dǎo)游解說之聲,四處尋去,卻不見導(dǎo)游的身影。尋思間,發(fā)現(xiàn)路旁邊石凳下竟然安放著小音響,抬眼處,電桿上也安裝有小小音響,細細聽來,聲音不大,卻讓路旁小憩之人頓生戀意。

往前去,只見標有石窟研究院石窟保護研究基地字樣的幾處房舍立在半山腰處,進得院內(nèi),只見青石小院,綠樹環(huán)繞,紅柱繞梁,青磚綠瓦,院內(nèi)安靜素雅,幾無行人,好個自在景地。

出得小院,行至不遠處,一尊立石紛外引人注目,只見石像正面為鑲在上面的各處景點標示牌,石像側(cè)身則為大小不一的各尊小佛像,點滴之間處處透出景點獨具匠心之處。

一路走來,行至賓陽三洞。賓陽三洞始鑿于北魏時期,完成于初唐。其中賓陽中洞于北魏完成,洞內(nèi)為馬蹄形平面,洞中央雕刻蓮花寶蓋,蓮花周圍雕刻有數(shù)個樂天,只見各樂天衣帶飄揚,以輕妙漫舞姿態(tài)圍在蓮花寶蓋周圍,其形態(tài)優(yōu)雅動人。主佛釋加牟尼面頰略瘦,體態(tài)修長,呈安詳寧靜之態(tài)。洞中前壁自上而下分布有精美浮雕,其中帝后禮佛圖尤吸引游人,只見各尊佛像造形虔誠,神態(tài)寧靜。可惜的是此真跡因被盜目前被藏于美國;賓陽北洞處主尊為阿彌陀佛,此雕像因火焰背光繁雜而生動示人。只見主像頭頂處,大小火焰雕浮于四周,樣式逼真,仿佛如正徐徐燃燒的火焰。主像洞門外,各尊小石像依序而立,形態(tài)惟妙惟肖;賓陽南洞處主佛為阿彌陀佛,此佛像面相則呈飽滿姿態(tài),且雙肩寬厚,體態(tài)豐腴,充分體現(xiàn)了唐朝人追求以肥胖為美的風格。

游至萬佛洞,驚嘆于洞內(nèi)南北兩側(cè)整齊雕刻的一萬五千佛小佛像,小佛像大約高四厘米左右,形態(tài)各異,而安坐于蓮花寶座上的主佛則安詳沉穩(wěn),目光柔和。主佛背后雕有幾十朵蓮花,每朵小蓮花上端坐有小菩薩。只見小菩薩或坐或立,或飛或舞,婀娜多姿,神情各異,簡直將石窟的雕刻水平發(fā)揮到淋漓極致。

再往前去到達奉先寺,此寺內(nèi)因有龍門石窟之最高佛像而裴聲中外。此佛名為盧舍那大像龕,佛像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達1.9米。佛像面部豐滿,目光明亮,安靜平和,儀態(tài)慈祥,讓人頓生敬畏。站在盧舍那大佛下,仰望群雕,無不為祖國的燦爛的文化瑰寶所感嘆。雖然,部分佛像招至損壞,但大部分佛像在解放后經(jīng)搶救性保護而幸運地保存了下來,如今龍門石窟有幸成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而得到前所未有的保護,再次凝望大佛,心生崇敬,為先人之杰出藝術(shù)所折服。

即將惜別龍門石窟之際,太陽忽然從云層中出來。雖已是夕陽之下,站在伊河邊上,極目遠眺,只見兩岸青山間,游人或隱或現(xiàn),綠樹縈繞處,林立于峭壁之上大大小小的石窟在陽光照耀下,越發(fā)光芒萬丈,熠熠生輝。

別了,別了,龍門。行至很遠處,仍不舍回望,車行處伊河依舊靜靜流淌,洛陽之龍門,美矣!龍門之石窟,壯哉!

煤礦安全網(wǎng)(http://cltuan.cn)

備案號:蘇ICP備12034812號-2

公安備案號: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 煤礦安全生產(chǎn)網(wǎng) 徐州鑄安礦山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機軟件掃描微信二維碼

關(guān)注我們可獲取更多熱點資訊

感謝網(wǎng)狐天下友情技術(sh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