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宇鵬父親的骨傷
小滿節(jié)氣的前幾天,我的心緒一直都能感覺出時有不寧,心煩意亂。 我猜想在我的周圍,一定發(fā)生了什么事。并且這事一定會與我有關(guān)聯(lián)。什么事呢?不知道。但我肯定這事說不準還會是件大事。它或許在世間的某個地方正在發(fā)生或已經(jīng)發(fā)生,只是受到多種不確定因素的阻塞,暫且還不曾傳導到我的生命里。作為人世間小小的一個生命體,有此等閱歷者,實在算不了什么。我們蕓蕓眾生不是每天都在這樣的生活中,大洗牌一般地生息度過嗎?我們就在這樣的生活中,閱歷著悲歡離合,體味著人情冷暖,洞悉著萬物萬事,識別著真假朋友。直至走到每個人生命的秋天、生活的盡頭。 那幾天的這種特別的心緒,在我的生命中以前也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好幾次,后來的事實表明,每次它都是會裹挾著 “撕心裂肺”的悲傷來侵襲你,這種侵襲,不是你愿不愿意接受,它的強大和蠻橫,迫使你必須在猝不及防中無條件地去全部接受,消化應對。去感知它給予你的、毫不吝嗇的“關(guān)注”。很多人把這種解釋不透的東西,叫“心電感應”,意思是你的最至親的“關(guān)聯(lián)”,冥冥中,受到了挫折或者毀滅性的傷害時,用滴血的心向你發(fā)出的求救式的、告別式的電波。這是不是需要破解的生命密碼里的東西,我不知道,但我信。 多年前的一天,我剛好三周歲的女兒,在我的臨時住地莫名其妙地哭了一個晚上,第二天,我收到了一份加急電報,被告知,我的岳父在那天夜里不幸去世。我們?nèi)一秀钡叵蚣冶紗蕰r,心中升起的是說不清的疑團和感觸。又有一次,一晚上,我渾身疼痛,徹夜難眠。第二天,我得到了哥哥病故離世的消息。這些充滿著詭異的生活現(xiàn)象,更讓我相信,在大千世界、五彩繽紛的萬花筒里,在“人以類聚,物以群分”的蕓蕓眾生中,親屬中、親情間確有“心電感應”這一說。 這一次會是什么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生活的規(guī)律告訴我:該來的事情它遲早要來。人常說,人得跟著“奈何”走,奈何是什么?我的理解是:奈何應該說是你用盡了吃奶的力氣,也左右不了的生活際遇,是冥冥之間,事情發(fā)展的必然走向。 小滿那天正下著雨。中午時分吧,我接到了那個令我狐疑了幾天的電話:“爸爸骨折了,什么情況,我也不清楚,我現(xiàn)在正往家趕,你也回來吧,看看該咋辦。”電話是弟弟打來的,鄉(xiāng)下人直來直去的性格,使我根本不用費力去懷疑它的真假,愣怔了半響后,這才想起去撥打父親的電話,然而,電話那頭的狀態(tài),一直是無人接聽。 父親今年已七十七歲高齡。人老了,生命中隨時都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狀況,我不敢去妄加猜測,但我知道,什么意外都可能發(fā)生。我一邊平靜著自己的思緒,一邊想象著父親遭遇不測的原因。按理說,生性倔強的父親,身體硬朗,一直號稱自己能跑能走,不用我們給他操心的。事實上,多少年了,我們兄弟姐妹們,拖家?guī)Э?,為工作累,為生活累,為家庭累,為子女累,為人世間的一切名利瑣事累,唯獨沒有被父母所累。相反,我們在一年一度的春節(jié)假期回去,名譽上是看望老人,實際上,一窩蜂,十幾口人,住那么幾天,折騰得兩位老人,傾其所有,一頓接一頓地給我們“改善生活”。面對平時在城里,很少吃到的農(nóng)家的“粗茶淡飯”我們會吃得很香,仿佛我們真的是從“光緒年”(災荒年)過來的一樣,臨走時,小的拿著“壓歲錢”,我們拎著父母平時從牙縫里為我們省下的大包小件的土特產(chǎn),一副“滿載而歸”的模樣。而老父母呢,還笑呵呵的,一直把我們打發(fā)著坐到車上,看到車確實絕塵而去,方才返回。 父親一直種著幾畝薄田,從土地下戶起,那幾畝地就貼上了他的標簽。雖然是薄田,父親待它卻不薄。一年四季里,春夏秋冬中,父親只要一有時間,就會“去地了”,去拾掇它。像伺候一個先天不足,營養(yǎng)不良的兒子。父親的心血滲透進了它的每一壟,每一畦中。每年莊稼快收獲的那幾天,父親都會在夜色中去“趕山豬”(野豬,秋天以吃快熟的莊稼為主),直至莊稼顆粒歸倉。就種地而言,父親常說,人哄地皮,地會哄你肚皮的。不能來假,他相信那是他的真理。 多少年了,父親像一枚不會停頓下的陀螺,在我們那巴掌大的地方,一直旋轉(zhuǎn)著,生息著,與土地,與野獸,與他眼中的溝壑,與他的世界里的一切,小心地博弈著,較量 著,風霜雪雨,走過了漫長坎坷的人生歲月,也屬自得其樂,自給自足。 去年的端午前,我回去過一次,沒見到父親。問母親,母親滿面喜悅:“山上顯‘寶’了,你爸閑不住,帶上干糧又去刨‘地槐’了,一天也掙幾十塊。”我擔心他的身體,便滿臉不悅地說:“錢不夠你們花嗎?沒事盡找麻煩!”也許我的語氣噎了些,母親見我生氣了,就忙打圓場:“不礙事的,他哪敢跟年輕人比,他是有一下沒一下,也不常去的,你不要替他操心的。”看著母親說話時的訕訕和膽怯,我也不忍心再責備什么。 地槐,是一種中藥材的草本植物,學名叫苦參,它的功效有:清熱燥濕,祛風殺蟲。對瀉痢、腸風便血、疥癬、麻風、皮膚瘙癢、濕毒等疾病都有很好的療效,在醫(yī)學上應用很廣泛。早年就聽說有苦參堿、苦參茶、苦參片、苦參洗液等藥品,近兩年,聽說人們又發(fā)現(xiàn)了它還具有抗腫瘤、化療、升白細胞、平喘祛痰等特殊功效。 在我們的家鄉(xiāng),漫山遍野是這種“地槐”。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生活困難時候,我們吃光了大槐樹上的槐樹花后,也會去采摘它那和槐樹花一樣飽滿的苞葉,回去加工后,搭配其它糧食,做成可口的飯菜,來替代食糧,營養(yǎng)了我們饑餓的童年。 前些年,雖說也有人收購,但價錢低廉,刨挖的人少之又少。這兩年,不知不覺中,它的身價倍漲,從一斤幾毛錢,到現(xiàn)在的幾塊錢,所以,人才會像瘋了一樣,才有了母親所說的“山上顯寶了”一說。有的地槐的根莖,年代稍久一點的,一根就重十多斤,叫人如何不眼熱! 父親的骨傷會和上山挖藥材有關(guān)嗎?一路上,我的心里雖反反復復問自己,但不敢肯定。 等我回到家的時候,證實了這個我假想的答案是多么的準確。讓我來還原一下父親受傷的場景:也許是去年收獲的豐厚利潤,讓如魚得水的藥販子們有了今年再大干一票的想法,所以,今年來收藥材的藥販子來得特別早??吹饺藗兤鹪缲澓诘赝谒幉?,現(xiàn)兌現(xiàn)換來的紅票子,像出口氣一樣的容易。父親坐不住了,但他已沒有了年輕人旺盛的精力,再不能像年輕人那樣,摸爬滾打,漫山遍野,風風火火地想走到哪就到哪。他只能就近取材,在別人挖過的地方,一寸一尺地搜尋,他也有驚喜,每天轉(zhuǎn)悠,還是那座山,還是那片地,每次都有新發(fā)現(xiàn),每天都有新收成。他每天拎著個蛇皮袋,給自己定下了任務,每天只挖一袋也有二十多斤。他計劃只干一個月,就能有一筆不錯的收成。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就可以底氣十足、粗氣地去花銷這些錢。他出事時,剛好是第二十九天,他說,天不作美,老天只要再照看他一天,再有一天,他就完成了他的全部計劃。 “真是計劃趕不上變化!”父親自嘲無奈地責怪了自己這么一句話。 誰想那天下起了雨,他有過猶豫不去的,但他是個閑不住的人,為這“閑不住”,我母親數(shù)落了他一輩子,不止一次地斷言他天生就是個“勞碌命”。他后來還是自己說服了自己:反正閑著也是閑著,還是去了。他來到了一個叫細沙腰的地方,印象中那里的藥秧,一直長得很旺。到時,眼前的情形卻告訴他,這里也已經(jīng)有人來過了。但對他來說,這似乎不是問題,他相信,以他的經(jīng)驗和耐心,那些深藏不露的藥苗,等會兒都會和他一一會面的。也許是太順手了的緣故,不足兩個時辰的工夫,他的蛇皮袋就滿了,就在他扎緊口袋,往肩上掄起時,腳下一滑,一不小心,連人帶物重重地摔了下去?;靵y中,他看到裝滿藥材的蛇皮袋像長了腿一樣,咕嚕咕嚕滾出好遠,他想去揀回蛇皮袋時,卻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站不起來了。 他就長時間坐在灌木叢里,中間也試著挪騰了好幾次,但最后也沒能站起來。 沒有人知道他在那座山腰,因為其它人都去藥材更繁茂的山脈了,他聯(lián)系不上任何人,沒有更好的辦法。只好死馬當活馬醫(yī),隔一會兒使勁搖動一下身旁的樹枝,希望有誰能看見他,發(fā)現(xiàn)他。過了好幾個小時,總算有個眼尖的聾啞人遠遠經(jīng)過,發(fā)現(xiàn)了那不停搖晃的樹枝,出于好奇跑去看時,才發(fā)現(xiàn)了灌木叢中隱藏著個人,才趕緊把他背了回來。 村衛(wèi)生所的醫(yī)生說:“你爸不讓告訴你們的,他說他能挺過去,我捏摸著好象骨頭斷了,這得去大醫(yī)院,得花大錢,才背著他給你弟打了個電話,他比你離的近些……,但你爸好像沒事一樣,沒見人家哼一聲。” 聽著醫(yī)生的話,我羞愧難當。也許在父親七十多年漫長的人生歲月中,他背著我們“挺過去”好多次,“沒哼一聲”多少回,但這回是“挺過去”的事情嗎?是“沒哼一聲”的事情嗎?這是我們做兒女的不稱職,那樣的話,“養(yǎng)兒防老”這句話,就會在人世間失掉它的全部意義。 在縣城醫(yī)院,我們按醫(yī)院的程序為父親進行了必要的檢查。父親一直叨嘮說:“這次不經(jīng)意間把事情鬧大了,連累了你們。”我一再說,我們是您的兒女,連累也是應該的,我們愿意,再說,農(nóng)村現(xiàn)在人人都加入了新農(nóng)合醫(yī)療保險,花不了多少錢的。后來,父親才終于放下了思想包袱,積極配合醫(yī)生治療骨傷,做了接骨手術(shù)。 在醫(yī)院的日子里,父親的精神狀態(tài)一直都很好,這讓我愧疚的心里,多少得到些安慰。我不知道這種表象是否真實,但我一直洋溢在為人子女的幸福中。 一天,我的同事慧文打電話向我詢問父親手術(shù)后的現(xiàn)狀,我告訴他一切還好。就是短時期內(nèi),老人無法下床,需要人伺候。聽完我的話,他在電話那頭哈哈大笑:傷筋動骨一百天,你知足吧,他養(yǎng)活了你們一輩子,也就需要你伺候這些天,你還敢有怨言?我趕緊說,應該的,應該的。 出院時,醫(yī)生拿著術(shù)后透視的兩張照片對我說,老人的骨傷恢復的出奇得好,超出了他的預期,過了四十天肯定能下地。我相信醫(yī)生的話。但我一想起村醫(yī)生說過的父親當時要自己“挺過去”和“沒哼一聲”的話,我就會冷汗涔涔,心生愧疚。是不是我們在為人子女方面,做的還有許多欠缺?誰都知道,骨傷可愈,心傷卻是難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