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祖波:心底里永不消逝的春節(jié)
心底里永不消逝的春節(jié)
作者:萬祖波
元旦過后往往一個月左右就到傳統(tǒng)新年了,每到元旦后,春運這個名詞就會逐漸成為人們關(guān)注的話題,進入了人們的視線中。這不,這幾天同事們就談論起了春節(jié)購車票的話題,網(wǎng)絡上也盤點著人們回家的眾生相,表達著回家過年坐車的擁擠與疲憊。
于是乎,我的大腦里突然閃現(xiàn)出了“年,為什么能觸動著這么多人的神經(jīng)”這樣的問題”其原因就在于人們對親情的認同、團圓的渴望、童真的懷想。
記憶里我的家鄉(xiāng),從一入臘月,這年的味道就越來越濃了。特別是臘月二十三日往后,孩童們開始一天比一天的激動起來。
“二十三 糖瓜粘 灶王送西天”
家鄉(xiāng)人認為,老家的灶王爺是一家之主,掌管著一家人全年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這能力大得很。畢竟這大仙有通天的本領(lǐng),一年里這家人行善積德怎么樣?作惡為害怎么樣?他那法眼一目了然,心里明白極了。每年二十三晚上,是灶王爺升上西天面見張玉皇的日子,誠實善良的農(nóng)家人往往會擺上貢品,將貼在廚房的灶王爺這張紙撕掉,將提前用玉米秸做成的大馬連同撕掉的灶王爺圖案的紙張一起點燃焚燒,讓灶王爺騎著馬兒上西天,面見張玉皇回報這家人一年的行善積德情況,有些農(nóng)家人,為了保證灶王爺不說這家人的壞話是非,提前將很大的糖塊粘在灶王爺嘴上,讓他每句話里都帶著甜味。聽奶奶說,心誠行善的人家,是不會向灶王爺嘴上放糖的,因為一家人的舉動,灶王爺都看著心里,害怕什么呢?凡是向灶王爺嘴上放糖的其實是心里理屈的表現(xiàn)。
“究竟有多親?磕頭是最真!”
老家的磕頭禮節(jié)真是太多了,也不知究竟從何算起,但聽研究家鄉(xiāng)地方縣志的一位教授講,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晚期,鄉(xiāng)民嫁娶、發(fā)喪事、拜年的時候,跪下來叩首(磕頭)已成為一種固有的禮數(shù)。由此可以看出中南地區(qū)磕頭這風俗的確久遠了。直至今天,未出嫁的女兒過年也不給父母磕頭謝恩,只有出嫁為人妻,才能磕頭。有些封建不化的人常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長大成人后每年過年卻給自家的公婆磕頭去了,怎么會有這道理?”至于男孩子自從降生的那一刻,不論是否成婚,均有過年磕頭的道理?,F(xiàn)在我每次回家過年時磕頭是少不了的。
每年一家人給去世的祖父母們祖墳上磕頭,我這做孫子的也不例外。今年妻子、兒子也要加入到這磕頭的老禮上了。就在昨天提前回老家的妻子電話告訴我說“你家兒媳婦不是好當?shù)陌?,你做孫子的還沒有給祖父母磕頭上香,我這做兒媳婦的頭早就磕了,看來孫子還不如孫媳兒孝敬祖宗啊!”這是妻子調(diào)侃的話,聽后我倆忍不住的大笑起來。晚輩給長輩磕頭,雖然感覺有些過時繁瑣,但是細細想來,這也沒有什么不妨之處,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早已是已有的美德。跪在地上,喊聲老爺、奶奶、大爺、大娘、叔叔、嬸子,那頭磕下來,盡管有些累,但是這老禮是根深蒂固的規(guī)矩,磕了頭,頓覺增加了濃濃的親情來。開玩笑的講,頭又不白磕,親近的族親會給孩子壓歲錢。遠一些的族親,則瓜果梨棗給你早就裝了一大包。
好笑的是,妻子算了算,今年至少要磕30多個頭,兩歲的孩子也會迎來50多個頭。對此,我則又反擊似的向妻子調(diào)侃道:2013年的時候,你應該被封為“頭神”了,在咱家里我支持!”
呵,又是一個流行語。
盡管各地春節(jié)期間都會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風俗習慣,或許有些顯得陳舊,表面上甚至帶著迷信的影子,可是細細深究起來,這也是農(nóng)家人一種心靈深處的向善、一種生活態(tài)度的堅守、一種淳樸鄉(xiāng)風的體現(xiàn)。因為這演繹的是“親情無價”傳唱的是“善美最真”
我覺得,只要我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一顆淳樸的心,一顆善美的心,對待我們的風俗習慣,也是一件幸事、樂事,富有濃濃親情的事。你說不是么?
哦,心底里我那永不消逝的春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