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的儲存與分類
隔水層:指的就是幾乎不透水或透水性很低的巖層,一般指滲透系數(shù)小于0.001m d-1的巖層,又叫不透水層。 (二)儲存空間 地下水的儲存空間是巖石的空隙(包括孔隙、裂隙和溶隙),它們既是地下水的儲存場所,又是地下水的運動通路。空隙的多少、大小及其分布規(guī)律,決定著地下水分布與運動的特點。 孔隙是指松散巖石顆粒與顆粒集合體之間的空隙。 裂隙是指固結的堅硬巖石在各種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空隙。 溶隙是指可溶的沉積巖,如巖鹽、石膏、石灰石和白云巖等在地下水溶蝕下產生的空隙(空洞)。 (三)巖石的水理性質 巖石的空隙雖然為地下水提供了儲存的空間,但是水能否自由進出這些空間卻與巖石表面控制水分活動的條件、性質有很大的關系,這些與水分的貯存運移有關的巖石性質通常稱為巖石的水理性質。它包括容水性、持水性、給水性、透水性、毛管性等。 1.容水性: 指巖石空隙能容納一定水量的性能,通常以容水度來衡量。 容水度是指巖石所能容納的水體積與容水巖石體積之比,即容水度=水體積/巖石體積×100%(小數(shù)或百分數(shù)表示)。 容水度在數(shù)值上與巖石的孔隙率或裂隙率、巖溶率相等。但對于具有膨脹性的粘土,充水后其體積會增大,容水度可以大于孔隙率。 2.持水性: 指由于巖石顆粒表面對水分子的吸引,而在巖石空隙中保持若干水量的性能。 因為在分子力作用范圍內分子力比重力大若干倍,所以巖石所保持的這種水不受重力支配。巖石的持水性能用持水度來衡量。持水度是指受重力作用排水后,巖石空隙中保持的水量與巖石總體積之比,在這種情況下所能保持的水主要是結合水,它取決于巖石顆粒表面對水分子的吸附能力。在松散沉積物中,顆粒組成物質愈細,空隙直徑愈小,則體積內的總表面積愈大,持水度愈大。所以持水度實際上說明巖石中結合水與毛管水含量的多少。 3.給水性: 指飽和含水的巖石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流出(排出)若干水量的性能。以給水度作為數(shù)量指標。給水度表示在常壓下從飽和含水巖石中流出來的水體積與飽水巖石總體積之比。給水度在數(shù)值上等于容水度與持水度之差。粗粒松散巖石以及具有張開裂隙的巖石,持水度很小,給水度接近于容水度,粘土以及具有閉合裂隙的巖石,持水度接近于容水度,給水度幾乎近于零。 4.透水性: 指在一定壓力梯度條件下巖石允許水透過的性能。巖石的透水能力首先取決于空隙直徑的大小和連通程度,其次是空隙的多少。因為水在細粒物質(如粘土)組成的微小孔隙中運動時,不僅由于水與孔壁的摩擦阻力而難以通過,而且還由于小顆粒吸附了一層結合水水膜,這種水膜幾乎占滿了整個孔隙,水是很難通過的。堅硬的巖石中空隙愈多、透水性愈強。衡量巖石透水性的指標是巖石的滲透系數(shù)K。透水層與隔水層雖然沒有嚴格的界限,不過目前已公認,凡滲透系數(shù)K小于0.001md-1的巖石均列入隔水層,大于或等于這個數(shù)值的巖石屬于透水層。 滲透系數(shù)K:表示土或巖層透水性大小的一個參數(shù)。在數(shù)值上等于水力坡度為1時的地下水滲流速度。其大小隨巖石性質而異,是計算地下水流量、水井涌水量、水庫和渠道滲漏水量及水工建筑物地基設計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數(shù)據。 5.毛管性: 是指松散巖石中存在的毛細孔隙,具有孔隙毛管作用的性質。 毛管力作用支持的水稱為毛管水,這種水在常壓下不能靠重力作用流出來。在潛水面上部常出現(xiàn)一個毛管上升帶。水的毛管上升高度與毛管的半徑成反比,所以地下水在松散巖石中毛管上升帶的高度大致與粒徑成反比。
[1] [2] 下一頁